一百年,许多人,许多事 - by 杨苡
Published:
一百年,许多人,许多事 - by 杨苡
Read: 2024-09-26
Recommend: 4/10
It feels like a dull retelling of events featuring numerous cultural figures, lacking depth or engaging details.
Notes
Here are some text that I highlighted in the book:
母亲文化程度不高,但她倒不信烧香拜佛那些个迷信。看病之类,她是崇洋的,比如她就信那个德国医生,相信西药。
美国教会办的学校,怎么不在租界,在“中国地”呢?因为其他列强都有租界,美国人是没租界的,当然没租界可以在别国的租界里办学,上海的中西女校就在公共租界。问题是天津后来租界也没地了,教会就在“中国地”买地建学校。当然,“中国地”的地价比租界便宜得多。教会也做慈善,他们还在“中国地”办过一所“慈佑”学校,不收学费,上学的是周围穷人家的孩子。但中西不是慈善性质的。
关于抗战与文学,文坛上一直有争论的,沈先生坚持文学是文学,抗战是抗战,文学是不该用来当工具的。当时全国上下,都是浓浓的抗战氛围,他坚持这种立场,压力不小。别看沈先生平时低声细语,动不动就脸红,他有他倔强的那一面。像他对抗战文学的不屑,可能别人私下里也有同样的态度,却不一定公开说,他就要写文章公开说出来。
他是主张“学术思想自由,一切党派退出学校”的,而中大师生中早就传国民党想渗透到学校,要派CC派的人物来当校长。于是校园内掀起了一场“挽留校长风波”。由学生自治会发起,全体学生集体罢课,徒步往歌乐山林园,向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请愿,要求挽留顾校长,拒绝政府另派新校长。学生究竟对顾孟余有多少好感,其实难说,但他们认定顾是个读书人,要是派来一个有CC背景的,学校党化教育的味道就要浓重起来,是可忍,孰不可忍?他们呼喊的口号是“教授治校,学术自由,党派退出学校”。